媒體報導

2020-03-31-遠見雜誌

影像優步化技術 開創三贏獲利模式

動見科技共同創辦人周俊廷拿出Google Map中一張台北信義區的街景圖,「你看,松仁路上的一蘭拉麵2017年就開了,但到現在圖資竟然還沒更新!」

Google Map雖然不斷進步,但在街景更新這塊卻相對遲緩,原因在於「取得街景」這項工作,會需要大量的街景車「踩點」,人力物力所費不貲。

不過,三位台大教授創辦的動見科技,找到了能解決這個痛點的解方。

分析車隊影像,日蒐5萬km

動見科技與每天穿梭全台各地的車隊、物流業者合作。「我們在做的,就是Video Uberlization(影像共享化,亦可稱影像優步化)」,周俊廷解釋,動見科技在合作車隊的車輛上裝設攝影機,即時蒐集、分析數據。

再透過AI影像辨識,找出加油站與餐廳是否有新開張、歇業,或是交通號誌是否臨時變更等等重要資訊,並將分析結果販售給圖資公司。

比起現有圖資公司常用的人工確認,目前動見科技靠著線上合作車隊,一天就能蒐集超過5萬公里的即時街景,可說是高下立判。

動見科技不只幫了圖資公司大忙,與車隊、物流業者的合作也是雙贏局面。

車上的多個攝影機向外拍攝街景,再配上即時AI影像辨識,能夠辨認車輛的道路狀態及駕駛行為。經過數據即時整合、雲端分析,更能作為車輛維修、駕駛員管理、違規行為可視化的重要參考數值。

周俊廷說,目前的獲利模式可以分兩塊。動見科技提供軟體服務,向車隊收取使用軟體月租費。接下來靠著車隊攝影機取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再將分析結果販售給圖資公司,部分收入也將回饋給車隊。可謂左右逢源,共造三贏局面。

未來硬體運算速度進步,將可更快處理更龐雜的影像資訊,且若往後合作車隊更多,取得更大量的資料,分析的準確度也將大幅提高。

特別的是,目前動見科技三位創辦人逄愛君(逄音同旁)、周俊廷、林守德都是台大教授,但為什麼會從安穩、令人稱羨的大學教職,一躍成為披荊斬棘的創業家呢?

當記者問起「一開始是誰提議想創業?」大家的目光就飄到逄愛君教授身上。

身為台大資工系教授,長相清秀美麗的逄愛君談到與業界人士分享研究成果的經驗:明明是自己與全台灣最優秀的學生團隊,共同費盡心思做出來的研究,但常常被業界打臉。這對逄愛君來說,是個打擊,「除了培育人才外,好像沒有真的很有成就感。」

「我想要讓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用』,而不是發表一篇論文,然後用這篇論文去再申請下一個研究計畫,這樣像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面。」

價創計畫敲門,研究變有用

逄愛君說,當初科技部提出「價創計畫」,意在輔導教授創業。而台大也向科技部接洽,並徵詢各教授的創業意願。

逄愛君第一次聽到價創計畫,坦言「沒什麼感覺。」但聽到「創業能讓自己的成果發揮影響力」,才真的「眼睛一亮」,義無反顧加入價創計畫。

本身是對霧運算、邊緣運算專精的逄愛君,找上熟識的兩名教授:分別專精於無線通訊、AI應用的周俊廷與林守德共同參與,經過近一年的價創計畫輔導,去年2月正式在台灣登記成立公司。

林守德觀察到,研究像是解決一個問題,但是到應用還有「很長的一哩路」。以影像辨識來說,實際會遇到下雨、夜晚、拍攝角度不同等等導致辨識不佳的問題。「以往在寫論文,沒有人會質問這個」,不過現在客戶對此就十分關注。

而身分的轉換也同樣是挑戰。逄愛君說,以前當教授也會累,但比較像是「可預期的累」,而創業則是每天都必須面對新的挑戰。

周俊廷直言,儘管自己完全不排斥創業,但現在出來創業真的比在學校還累,經常需要應酬,更常常被投資人「洗臉」。甚至到現在,媽媽看到媒體報導,常常覺得自己為何「不務正業」,為什麼不乖乖當台大教授就好?

周俊廷也觀察到,僅管所有業者都會被投資人洗臉,但是台大教授的光環還是保護著他們,至少投資人知道他們是台大教授,「比較不會瞎扯淡」,所以沒有被洗得這麼嚴重。

目前周俊廷利用「借調」的制度,在動見科技全職工作,掌理日常營運。而逄愛君、林守德則受益於《科學技術基本法》修法,保持教授身分繼續在學校授課、研究,但能夠合法在動見科技兼職,目前充當類似「首席科學家」的角色,帶領團隊利用所學,研發先進技術。

而談起觸動創業的價創計畫,周俊廷大讚「真的是科技部的德政!」

創業課程牽線,人脈是寶庫

周俊廷表示,價創計畫中有提供許多創業課程,但是最重要的其實是介紹客戶與投資人,「人脈當然愈多愈好」,而在這方面,「我們受到的幫助真的很大!」

此外,周俊廷還提到,科技部的計畫讓公司有了維持營運的初始資金,員工能領有競爭力的薪水,留住了好人才。

周俊廷更觀察到,由於價創計畫的成功,現在不只是台大,全台灣大學都已經前仆後繼地啟動創業計畫。

動見科技是價創計畫中成功「出場」成立公司的案例,目前也獲富邦金控創投、國發會天使基金等挹注。台大教授的技術,加上投資人的澆灌,動見科技含苞待放,未來可期,而放眼台灣,教授創業風潮一波接著一波,繁花也將朵朵盛開。

以上文章轉錄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