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攜手工研院 打造「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右)、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左)。(圖/工研院提供)
今(1)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工研院攜手打造「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整合各項科技,讓照護團隊無須進入病房即可全自動量測病人心律、呼吸、體溫,病人生理數據、影像及檢驗結果均自動彙整、判讀,若有異常第一時間發出警示,醫病也可透過視訊系統即時互動,避免感染風險。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據統計,醫護人員每日平均進入病房接觸病人約12-15次,每次進入隔離病房前都要全副武裝,花上20分鐘穿上防護衣,才能進入病房為病人量測生理數值,整個過程不但耗時且耗費資源,接觸的過程中更是充滿了群聚感染風險,此次與北醫附醫合作,協助北醫將多樣的生理醫療資訊進行系統整合,考慮醫療人員的需求作為服務設計,並在北醫實際進行場域驗證。
該平台是由北醫附醫與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瑞得康科技、傳世科技、台灣微軟、宏碁等公司組成產學團隊一同打造。
在類負壓隔房病房中導入由工研院開發之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及物聯網智慧閘道器」(IoT Gateway),內建的AI演算法,可鎖定病人自動量測心律、呼吸和體溫等數據;病人透過行動裝置掃描QR code下載醫院App即可掌握自身生理數據、醫療紀錄及電子衛教資源。
傳世科技則運用PIR隔離監控,提供隔離監控的感應設備、醫病即時視訊互動系統與警示通知模組等,可在異常第一時間發出警示,醫病也可透過視訊系統即時互動,避免感染風險。
北醫附醫陳瑞杰院長表示,這次的疫情可說是危機也是轉機,雖然在2010年後遠距照護越來越發達,但到終端還是需要醫護接觸病患,而此次疫情加快了去中心化的發展,不再是以醫院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而這樣的發展不會因疫情結束而結束,同樣的概念可以用在遠距長期照護上,打造零接觸遠距醫療聯網照護。
【以上文章轉錄自環球生技雜誌】